我想,在互联网诞生之初,网络上是没有庸众的。
那么在互联网之末,也应该没有。
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些领中的专家。这里的专家,并非说一定要是达到国际水准的,受到世界公认的科学家,技术家,而是指对于这些范围内的话题,他们能提出起码的创见。这些创见具有庸言绯语所不具有的洞察力,创新性,给听众带来价值。
可惜往往当这些专家们,不论是富二代之中关于如何包养美女,如何买超跑,如何一掷千金做房地产买卖的专家,还是一般穷二代那些关于如何出国,考试,当公务员,学习化工,生仪,计算机等等方面的专家,当他们打破自然和社会的隔阂,欢聚一首时,当他们开始谈论那些和彼此“专业”都不相干的话题时,就出现了以下的现象:
1000个人转发,“请写下你现在手中书本第457页第2段的第3行的句子是什么“
这1000个人,我不愿意否认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性,但他们以上的表演,将不啻为网络垃圾信息最大的制造者,和网络社区(如果还值得我们这么称呼的话)最大的庸众。这种信息,不能给听众带来任何价值,反而会激励他们内心展现自己在线的基因,拉无数的人下水。你想这种毫无门槛的东西,连一个比我还不如的人都获得了”参与,体现,传播和认可“,我又何故要缺席呢?
对,因此,数不尽的专家学者,那么本来对社会有价值的人,都纵身跳海了,虽然他们明明知道等到第二天,又会有“请写下你现在手中书本第3457页第4段的第2行的句子是什么“这样的东西把自己的排行榜洗白。
毫无疑问,互联网把人变得浮躁。在互联网成熟之前,我们所见,所听,所看,绝大部分都是人类精英中智慧的结晶,哪怕你看的是盗版。这些结晶,拉了我们一把,缩小了我们和精英的差距,给我们成为下一代,各个领域中的贡献者,铺平了道路。
我们看的新闻报道,是专业的,从来不是抱怨,流言和传闻;我们听的摇滚cd,是专业的,从来不是东施效颦,矫揉造作,强说愁;我们看的教材,电视剧,电影,显然也都是专业的,他们中的太多都成为了经典。我们从来不会听一个传媒系毕业的新闻剪辑出的cd,也不会看一个导演写的中学科学教材。这些东西,有些价值到现在还没有变,不过另外一些时至今日,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草根化的潮流扩大了参与面,激活了一些交流互动,但如果不加控制,其带来的庸俗瘟疫就会蔓延,而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
网络的浮躁与参差不齐,让乐意在其中发现价值的人感到十分难堪。看看“知乎”,即便"stackexchange" ,长期在劣币,混乱,弱智和民科的笼罩下无法幸免。我们只好得出,真正创造价值的社区却不得已都是封闭的这种自我打脸的结论。
享有盛誉,言简意赅而又一针见血的经济政治杂志《经济学人》是不会允许一个交大毕业的工科生去发表什么言论的;可是校内对一个小学生都不设门槛,那么其不忍卒读的程度也就不难意会了。可问题是,《经济学人》每个人都能买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时间花费在校内这个毫无价值的地方上呢?
我想这批人中的少一部分,还是依旧对网络社区所蕴涵的价值真心不死。的确,在一个连mit 录取者,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都来玩的地方,即便有再多的不堪,又如何能掩盖掉这些金子所散发的灿烂?
经验帖,业内人士的独到分析,辟谣,科普,甚至科研,算是我们能在校内这一堆断壁残垣中所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灿烂。这些在从前往往应该是出书,慎重编辑和装潢的东西,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时代毫无成本的码字软文,毫无门槛的发表,对于这些文字的权威性本身,就打上了一个问号。虽然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也不能幸免。站得高,风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可惜曲高和寡,这些作者们也只好站低一点,甚至随性而来,信手拈来了。
数一数过去的一年,你在“找出手上书中多少页多少行中的那句话“,”记得你是和谁一起看的泰坦尼克“这样的展开双手拥你进入地域的帖子上花了多少时间,数一数你在钓鱼贴,辟谣贴,反辟谣贴的论战中自得其感意淫快乐上花了多少时间,数一数你在校园牛人,政经明星,韩寒,白岩松,加藤嘉一的醍醐灌顶中飘飘欲仙,第二天醒来却又自觉与己于事无补,无所想干上花了多少时间。
这些浪费掉了的时间,全部加起来,如果都花在一本权威的书,花在活生生的人,花在身边的cd,花在最近的亲情上,是不是早就把一个人炼就成了仙。能否摆脱网络社交这种虚伪的参与者存在感游戏?我想如果能,从这一刻起,你就走出了平庸。
虚拟社交这是一场浩大的社会实验,成本是作者的激情,代价是观众的生命和时间。
Bo
2013 新年
2016年 题图侵删
专栏:知乎书馆
立党和他的朋友们说书唱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