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前后,灿坤3C还没有撤离大陆。在天津市和平区胜利公园后身,有一家店,笔者饭后常去逛,也成功地烧掉了家里不少钱。
现在想想看,跟几年前进入中国但没几年也失败撤店的山田电机(亚马达电器)一样,有着很舒适的逛的体验、有一些主流市场难见到的商品,但那些占据了货架的非主流商品并不能带来很好的销售额,最终无法维持经营。
所谓主流市场难见到的,与本篇内容相关的,就是一些迷你PC。我印象中很深的,有AOpen(建碁)的准系统(Pentium-M),有VIA的mini-ITX主板(当时搭载的应该是C3?)等。
虽然基于扩展性、主流性能的安全感的考虑(当时并不是很熟悉PC),最终买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傻大粗的ATX版型的组装机(Northwood Pentium4+GeForce4 MX440的经典配置)。后来证明是对的,我把5条PCI都插满了。但对于那几台小可爱,确实也是念念不忘的。
因为在当时我的印象中,台式电脑最小也是M-ATX的大箱子,那样小巧的东西更像是家电一般的存在。后来才了解到ITX这个规格,而且得知ITX是VIA主导的。不过再到换机器的时候,VIA的C7虽然已经可以比较容易的买到,但彼时已经有了性能的需求,即使依然觉得有趣,但也自然不会成为我当时的选择。此后,对VIA的CPU也就再无接触了。
最近,兆芯陆家嘴的评测,让这第三系x86 CPU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虽然目前并没有推出消费级的产品,不过看起来似乎不排除下一代,也就是7000系可能会试探消费级市场。作为现存的最后一支x86 CPU,若不久的未来回归消费级市场,确实是很有趣的。(此处可以给全美达上根儿香)
那么开始捯吧,从Cyrix开始。
以下内容是阅读http://ascii.jp相关文章(链接放在文末)的自己整理,属于半编译半理解的笔记性质,发到这里用于记录与分享。由于使用引用格式后浅色不易阅读,故阅读原文后自己理解整理后的部分不使用引用格式。资料上,绝大多数非原创,且语言未必通顺,请在理解的前提下阅读并不要转载。
Cyrix创始于1988年,最初是制造兼容80387的协处理器的,后来开始制造兼容486的中央处理器。之后,Cyrix尝试制作可在同一个时钟周期同时执行2条指令的下一代处理器,以求大幅度提升性能,代号M1。然而由于开发困难,先行将只能执行1条指令的M1架构的分支产品M1SC拿到市场,称为Cx5x86。
说起来,Cx5x86我好像还是见过一次的。记得是在初中一同学家,他给大家炫耀几秒就能赢一场星际。嘛,其实就是输入直接获胜的秘笈。有多卡不记得了,只记得退出的时候会死机,只能直接关机。大概只是内存太少的原因。不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认为那台机器是Cx5x86,也许是混乱的错误记忆。
Cx5x86的销量不错,使得Cyrix可以继续M1的开发。1995年10月推出了80MHz的「6x86 PR90」,命名中的PR全称是Pentium Rate,意味着性能相当于Intel的Pentium 90MHz,跟后来大家都很熟悉的AMD Athlon XP的「几千+」的命名如出一辙。
6x86之后又发布了100MHz(PR120)、133MHz(PR166)、150MHz(PR200)的型号。 从命名和实际频率可以看出,6x86的同频性能是强于Intel Pentium的。最高频的6x86 PR200耗电量过高,达到24.6W(现在来看似乎不算什么,但当时Pentium只有15W),因此Cyrix在IBM的制造工艺提升的同时多次降低了电压。当时IBM的制程是0.5μm→0.35μm,电压3.52V→2.8V→2.45V。2.8V版本称为6x86L,最大耗电17.1W;最终的0.35μm制程2.45V电压的版本称为6x86LV,最大耗电13.2W。功耗问题控制下来了,但因为耽误了不少时间,给之后留下了隐患。
6x86的整數性能优异,命名中的PR,就是以整数性能相当于Pentium的对应型号由来的。但是浮点性能甚至不如i486。理由是当时的应用基本是使用整数计算,所以Cyrix将更多的资源放在整数上。还有一点,6x86与Pentium的指令集并非完全兼容。一部分使用了Pentium独有指令的软件,为6x86推出补丁用以解决问题。
接下来,1997年,Cyrix发布了核心代号为M2的「6x86MX」,与前面的6x86最大的区别是内置了MMX指令集。频率从133MHz(PR166)到233MHz(PR266)。最终版本发行时间为1998年2月。最初版到最终版相隔一年的原因还是制程的改进。Cyrix是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制造交由三家完成,分别为IBM、SGS汤姆逊(现意法半导体)、美国国家半导体(NS),三家的制造工艺不同,最终出货时频率和耗电也不尽相同,弄得很麻烦。
随着制程的进步,6x86MX进一步将频率提升至300MHz(PR433),同时更名为「Cyrix MII」,以表示竞争对手为Pentium II。但由于前面因代工和耗电问题耽误了时间,投入市场较晚,此时Intel的P6(Pentium Pro、Pentium II)和AMD的K6在整数性能上已经追上Cyrix,Cyrix在浮点性能上本来就不敌前两者,此时Cyrix MII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Cyrix计划之后计划推出整合图形(2D/3D)机能、内存控制器、共享二级缓存的SoC「Cayenne」,支持双通道Direct RDRAM的高速CPU「Jalapeno」,以及再之后称为「Serrano」的细节不明的代号。资料说在1998年10月的MicroProcessor论坛上是如此公开了路线规划的。笔者查到了97年的MicroProcessor论坛,当时已经发布了「Cayenne」的架构了。
・Cayenne(意为红辣椒),将有15个新的多媒体指令,重点放在2D图形、DVD、3D图形处理上。2个浮点单元、2个MMX处理单元、64KB的1级缓存。
・Cayenne可在1个周期处理4个浮点运算与2个MMX指令。可以实现峰值1GFLOP以上的浮点运算能力(约为Tualatin Pentium III 1.4GHz的一半),达到5倍于Pentium II 的3D性能。
・Soc MXi将整合Cayenne处理器、SDRAM控制器、AGP控制器、DVD解码等功能。内存带宽达到2GB/秒、AGP能力达到Pentium II的2倍。MXi将以0.25μm生产,die面积为90平方毫米。该Soc将于98年第2季度生产相当于PR300~400的产品...
之所以能画这么大的饼,是因为1997年3月,Cyrix被NS收购了,成为了NS的子公司。通过收购,Cyrix不愁钱了,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利用NS的晶圆厂,NS的晶圆厂利用率高了,型號可以画得更细等等,各种好处。
98年发布了Cayenne之后,也确实在开发了。Cayenne的设定是兼容Socket370,内置2级缓存的,将使用0.18μm生产,定名Gobi,准备99年年中推出。于是到了99年年中,嗯,NS把Cyrix卖给了VIA。
找了后藤弘茂的文章来看,也真是比较遗憾:
後藤弘茂のWeekly海外ニュース简单说就是体量太小,销售跟不上,加上研发跟不上,加上Intel开始发力低端,的各种打击。
NS收了Cyrix之后,着力低端市场。由于只有少量型号,无法覆盖足够的用户群。相比之下,Intel本身就有多种频率的产品,又在这期间导入了主打性价比市场的Celeron品牌。另一方面,NS本来是主营模拟电路的,对于逻辑电路不熟练(但是疑问的是Cyrix的人干嘛去了?),虽然想赌一把新架构,像上面画的很好的饼一样,但迟迟无法做出样品出来。于是已经陷入财务危机的NS,已经无法推进Gobi了。
VIA收购Cyrix后,上面说的已经基本开发得差不多了的Gobi,改名Joshua,于2000年2月,差一点儿就上市。据http://ascii.jp的文章作者讲,当时测试样品都到媒体手里了,测试也跑了,然而最终并没有发售。
但是市面上有Cyrix III啊。那是因为,VIA在收购了Cyrix之后没俩月,又收了一家x86处理器公司。后来以Cyrix III为名发售的处理器,里面其实是这家后收的公司的。Cyrix Gobi的CPU设计,完全没有被使用。
现在Cyrix唯一的技术遗产,是延续M1架构的面向机顶盒等嵌入式设备的微处理器——Geode,是AMD的。在NS收购了Cyrix之后,Cyrix的嵌入式微处理器部分归NS所有。在99年将Cyrix卖给VIA时,并没有将嵌入式这一部分一并卖给VIA,而是在2003年把嵌入式这一部分卖给了AMD。
到这里,Cyrix的事儿已经完了。前面说到VIA的Cyrix III只是一个名字,其核心来自于VIA收购的另一家x86处理器公司。这家公司叫Centaur,被收购前的产品系列叫WinChip,这个名字笔者是第一次见,下一篇开始捯Centaur WinChip的事儿。
CyrixとWinChipを買ってCPU市場に乗り出したVIA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