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Why books donʼt work | Andy Matuschak
书本很容易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不是针对任何具体的书,我的意思是:书的形式。纸张或像素——这不重要。文字在每一行中,在每一页中,在每一章节中。至少对于非小说类读物来说,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是基础:「人们通过阅读句子来吸收知识」。这一想法是如此无形地定义了媒介,以至于很难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一种耻辱,因为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它相当错误。
想象一些严肃的非小说类读物。《自私的基因》;《思考,快与慢》;《枪炮,病菌,和钢铁》;等等。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书——你读过的——在谈话中出现,却发现你只吸收了几句话?我说实话: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我身上。通常情况下,事情一开始很顺利。我觉得我可以勾勒出基本的主旨,描绘出表象;但当有人提出一个基本的探究性问题时,这个大厦就立刻坍塌了。有时是记忆问题:我根本无法回忆起相关的细节。但同样经常的是,当我抓紧时间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有关的想法,尽管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肯定认为我理解。事实上,我会意识到,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几乎没有注意到我所吸收的东西有多少。
我知道我在这里并不孤单。当我与其他人——即使是像我这样认真学习的人——分享这一观察时,似乎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谈话常常让人感觉到忏悔:有一些羞涩,几乎就像这些失误暴露了一些不寻常的性格缺陷一样。我不认为这是性格缺陷,但不管它是什么,它肯定不是不寻常的。事实上,我怀疑这就是大多数读者的默认经历。这种情况之所以让人感到尴尬,只是因为很难看到它有多普遍。
现在,我提到的这些书都不是小投资。每本书都需要大约 6-9 个小时来阅读。 美国成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天阅读 24 分钟,所以一个典型的读者可能会在这些书中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数以百万计的人读过这些书中的每一本,所以这就是花费的数千万小时。作为所有这些时间的交换,有多少知识被吸收了?有多少人吸收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大部分知识?或者甚至只是他们想获得的知识?我怀疑这只是一小部分人 [1]。
我并不是说所有这些时间都被浪费了。许多读者喜欢读这些书。这很好啊!当然,大多数读者都吸收了些东西,无论多么不可言喻:观点、思维方式、规范、灵感,等等。事实上,对于许多书(尤其是大多数小说)来说,这些效果就是重点。
本文不是关于这种书的。它是关于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些旨在传达详细知识的、解释型的非小说读物。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娱乐价值而阅读《思考,快与慢》,但为了换取他们数以千万计的集体时间,我猜想许多读者——甚至可能是大多数读者——期望能得到更多。否则,当我们注意到我们从所读的东西中吸收的东西很少时,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惊愕?
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奇特的结论:作为一种媒介,书本在传递知识方面出奇的糟糕,而读者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结论很奇特,部分原因是书本是令人震惊的、强大的、承载知识的人工制品!在《宇宙》剧集「记忆的永恒」中,卡尔·萨根赞叹道:
书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的东西。它是一个由树制成的扁平物体,上面有灵活的部分,印有许多有趣的黑色方块。但只要看一眼,你就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脑海,也许是一个死了几千年的人。跨越千年,一个作者在你的脑海中清晰而无声地说话,直接对你说话。写作也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将那些从不相识的人、遥远时代的公民联系在一起。书本打破了时间的桎梏。一本书证明了人类有能力施展魔法。
的确:书本是有魔力的!人类在大众传媒时代的进步清楚地表明,一些读者真的从书中吸收了深刻的知识,至少在某些时候是如此。那么,为什么书本似乎对某些人有时是有效的呢?为什么媒介有时也会失败?
在这些简短的说明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书本经常不起作用,以及为什么它们在成功时也会起作用。 [2]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不仅会瞥见我们如何改进书本这一媒介,而且还会看到我们如何编织陌生的新形式——不是从纸张,也不是从像素,而是从关于人类认知的洞察力。
为什么讲座不起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书本,但你是否对讲座有过同样的经历?很容易在听完讲座后觉得自己明白了,但在当晚的习题集上却发现自己理解得很少。记忆是部分原因:你可能感觉到你曾经知道某些细节,但你已经忘记了。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一切都归咎于记忆。当你拉动讲座中的某些弦时,你可能会发现你从来没有真正理解,尽管你在讲座中肯定认为你理解。
你可能已经内化了讲座有这个问题的概念,即使书本的平行说法感觉更陌生。毕竟,这种对教师的描述听起来不像是陈词滥调吗?
约翰逊先生每天在课堂上讲一个小时,相信他的学生已经吸收了每一个字,然后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考试成绩这么差。
像书本一样,讲座可以是有趣的,也可以是有影响力的;像书本一样,讲座似乎确实有效......有时,对一些人来说。但你可能不相信讲座是传达知识的可靠方式。
书本不起作用的原因与讲座不起作用的原因相同:两种媒介都没有关于人们如何实际学习事物的明确理论,因此,两种媒介都意外地(而且大多是无形地)围绕着一种明显错误的理论而发展。
为了说明我的意思,我试着用你自己的学习经验来说明。你可能已经发现,某些策略有助于你吸收新的想法:解决有趣的问题,写章节总结,做创造性的项目,等等。无论你喜欢什么策略,它们都不是魔术。它们发挥作用是有原因的(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它们利用了一些关于你认知的潜在真理——关于你的思考和学习方式。在许多情况下,真相不仅仅是关于你的认知,而是关于人类的一般认知。
如果我们收集了足够多的这些潜在的「真理」,一些共同的主题可能会出现,这就表明了一个关于学习如何发生的更连贯的理论。我们将这种理论称为认知模型。有些学习策略提出了相同的模型;有些则提出了相互冲突的模型。这些模型中,有些是可以实证检验的;有些则不是;还有一些已经知道是错误的。通过关注这些模型,而不是一批一次性的策略,我们可以寻求更普遍的影响。我们可以问:如果我们认真对待一个特定的认知模型,它表明什么会(或不会)帮助我们理解某些东西?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知识是很难传达的。大多数参加讲座的人都没有吸收到预期的知识;大多数读书人都没有吸收到预期的知识。失败是这里的默认情况。因此,如果你希望帮助别人理解事物,你最好借鉴一些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伟大想法。如果这不是真的,那就好了。如果一个人可以简单地向别人解释一个想法,然后相信他们已经理解了,那就更好了。不幸的是,正如你在课堂上和自己的生活中可能看到的那样,复杂的想法很少能被自动理解。
讲座作为一种媒介,在其基础上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知模型。然而,如果我们是外星人,从远处观察典型的讲座,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他们似乎共享的隐性模式:「演讲者说了一些话语描述一个想法;全班同学听到这些话,也许在笔记本上涂鸦;然后全班同学理解这个想法」。在学习科学中,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 传授主义」。这是一种观念,认为知识可以直接从教师传给学生,就像把文字从一页转录到另一页。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想法被彻底否定了,以至于「传授主义」只被用于贬义,指的是幼稚的历史教学实践。或者在多汁的学术争论中作为一种诽谤。
当然,好的授课者通常不相信简单地告诉听众一个想法就能让他们理解它。只是讲座作为一种形式,被塑造得像是真实的,所以讲座者大多表现得像真实。
如果有人追问,许多授课者会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认知模型:理解实际上是在讲座之后,当与会者解决问题集、写论文等时。讲座为这些后来的活动提供了原始信息。很好:这是一个真实的模型,它的一部分得到了认知科学的支持。但是,如果我们开始就采用这种模式,我们会选择现场 90 分钟的演讲来传达问题集的原始信息吗?
听众的注意力在几分钟后就会走神,所以我们不会想把解决问题的环节与讲座穿插进行吗?现场演讲不能暂停或回放,所以对于传达原始信息来说,它们不是非常有损失吗? 人们的阅读速度比 演讲者的讲话快得多,所以文字不是更有效率吗?诸如此类,已经很明显,传统的讲座形式并不是特别受这种模式的影响。
讲座-热身模型是一种事后的合理化,但它确实表明了一种关于认知的深刻理论:「要理解某样东西,你必须积极地参与其中」。这个概念如果被认真对待,将彻底改变课堂。我们会优先考虑互动讨论和项目等活动;只有当直接教学是实现这些活动的最佳方式时,我们才会应用直接教学。我不是在胡乱猜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直是美国 K-12 政策和实践的核心演变力量之一。
总而言之:讲座不起作用,因为媒介缺乏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型。它(隐含地)建立在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错误想法上——传授主义——我们可以把它讽刺为「授课者说的话描述了一个想法;学生听到这些话;然后他们就明白了。」当讲座起作用时,它通常是作为更广泛的学习背景(如项目、问题集)的一部分,具有更好的认知模型。但是讲座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如果我们真的想采用更好的模型,我们就会放弃讲座,事实上,这正是美国 K-12 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事情。
由于我们的直觉是通过讲座得到的,我们会发现,书本作为一种媒介,反映了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同样有缺陷的想法。
为什么书本不起作用
像讲座一样,书本在其基础上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认知模型,但媒介确实有一个隐含的模式。和讲座一样,这种模式是传授主义。词的序列在行的序列在页的序列中,书的形式表明人们通过阅读句子吸收知识。在漫画中:「作者在书页上用文字描述一个想法;读者阅读这些文字;然后读者理解了这个想法。当读者读到最后一页时,他们就完成了这本书。」当然,大多数作者并不相信人们是这样学习的,但由于媒介使这种假设不可见,所以很难质疑。
像授课者一样,许多作者在被追问时都会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认知模型。读者不能只是读字。他们必须真正思考它们。也许会做一些笔记。与他人讨论。写一篇文章作为回应。就像讲座一样,书是为以后的思考做的热身。很好:这是一个更好的模型!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发挥的。
我之前承认,当然,有些人确实从书本中吸收知识。事实上,这些人确实在思考他们所读的东西。这个过程往往是看不见的。这些读者的内心独白有这样的声音:「这个想法让我想起了......」,「这个观点与......相冲突」,「我不太明白...... 」等等。如果他们做一些笔记,他们就不是简单地抄写作者的话:他们在总结、综合、分析。
不幸的是,这些策略来得并不容易。读者必须学习具体的反思策略:「我应该问什么问题?我应该如何总结我所读的东西?」读者必须运行自己的反馈回路:「我理解了吗?我应该重读它吗?咨询另一篇文章?」读者必须了解自己的认知:「理解某件事的感觉是什么?我的盲点在哪里?」
这些技能属于学习科学所说的「元认知」的范畴。实验证据表明,学习这些类型的技能是很有挑战性的,许多成年人都缺乏这些技能。 [3]更糟糕的是,即使读者知道如何做所有这些事情,这个过程也是相当费力的。读者必须同时兼顾书中的内容和所有这些元问题。当内容不熟悉时,人们尤其难以应付这样的多任务 [4]。
在这一切中,书在哪里?如果我们相信成功的阅读需要参与所有这些复杂的元认知,那么这在媒介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它有什么帮助?
当然,伟大的作者真诚地希望读者能仔细思考他们的文字。这些作者对读者不断变化的概念形成了复杂的想象。他们预计到读者可能会有的困惑,然后塑造他们的散文,以承认和减轻这些问题。他们利用这些模型对深度和细节进行不断选择。他们建议某些段落可能需要哪些背景知识,以及到哪里去获得这些知识。
通过承担一些读者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这些作者的努力确实可以减轻元认知的负担。但是,元认知是一个内在的动态过程,随着读者自身概念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书本是静态的。散文可以框定或激发读者的想法,但散文不能在这些想法在每个读者的头脑中展开时表现或回应。读者必须计划和引导他们自己的反馈回路。
如果授课者认为,授课是为通过问题集和论文培养的理解力做热身,那么至少授课者会设计这些活动,并对学生的工作提供反馈。相比之下,如果作者认为只有当读者真正思考他们的文字时才会有理解,那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让读者设计自己的「问题集」,并产生自己的反馈。所有这些费力的「关于思考的思考」都与真正思考书中的观点相冲突。 [5]
如果模型是人们通过仔细思考来理解书面思想,那么如果书本是围绕着帮助人们这样做而建立的,那么书本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么教科书呢?
等等,这不就是教科书的作用吗?我们能不能在《自私的基因》上做一些练习和讨论问题?这听起来并不令人愉快,但它会起作用吗?
与大多数非小说类读物不同,教科书通常是围绕着明确的认知模型而建立的。例如,它们通常在介绍概念的解释和推动学生以特定方式思考这些概念的练习之间交替进行。教科书没有意外地选择它们的认知模型,这很好。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这还不够:人们仍然很难可靠地吸收教科书中的知识。
我现在要说明的是,教科书并没有有效地实施他们自己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模型——即使他们这样做了,教科书的模型也忽略了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重要想法。
让我们先来看看实践中的教科书。令人吃惊的是,学术课程往往是围绕着教科书来安排的,但很多人花了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来参加这些课程,而不是独立地学习教科书。事实上,我怀疑购买教科书大多是为了课程大纲,而不是为了自学。当然:有些人选课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个证书。但很多学生真正觉得他们通过选课会比学习这些课程的教科书学到更多。假设学生的感觉不是完全错位的,那么课程一定是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东西,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很重要。
我们在前面看到,非小说类读物的意外认知模型是如何让读者做所有的元认知工作来计划、执行和监控他们对书中观点的参与。相比之下,教科书确实有明确的认知模型:它们通过练习和讨论问题等方式支持对其概念的参与。然而,大部分的元认知负担仍然在读者身上。
读者必须决定哪些练习要做,什么时候做。读者必须运行自己的反馈回路:他们是否清楚地理解了练习中涉及的观点?如果没有,他们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如果学生完全被卡住了,他们应该怎么办?有些问题是比较微妙的。例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通常被设计成既能产生对该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又能产生对该主题更广泛的见解。如果读者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错过了它应该揭示的见解,他们会注意到吗?
相比之下,课程处理了大部分元认知的负担。他们的教学大纲提供了一个预定的范围和顺序,所以学生需要自己少做一些计划。学生们通常会收到关于练习的反馈,包括个人和全班讨论。如果学生被卡住了,他们可以参加办公时间,以获得更细化的帮助。教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上一周的练习的意义。当然,这些课程都做得不够完美。很多学生仍然没有从课堂上吸收任何东西。但是,通过承担一些元认知的工作,课程为学生保留了更多对材料本身的关注。
在这一点上,教育技术的典型叙述会观察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系统 [6]如何在课堂之外提供自动反馈和任务计划。这里有耐人寻味的进展,这些方法确实可以改进教科书,但这些系统一般都固定在课堂上发生的狭窄的、以任务为导向的观点上。学术课程提供的不仅仅是对教科书的元认知支持,它们的认知模型也是社会和情感的。
例如,课堂讨论支持社会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们的同伴对相同观点的理解进行斗争,更深入地理解主题。课程可以提供一个与学科专家的个人关系,这是一个获取学科文化的丰富渠道——其中大部分可能是隐性的。对许多学生来说,课程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问责结构,在支持他们的意志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程还提供了情感上的突出性,这激励并放大了学习:现场讲座可能是低效的,但教师可触及的魅力可以留下持久的印象。最好的非小说散文也充满了同样的悲怆,但教科书通常忽略了情感联系;它们的散文更多的是激发人们的冷漠而不是好奇。因为它们通常缺乏作者的声音,也因为它们对评价的痴迷,计算机化的辅导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更不重视悲情的作品。
在这一节中,我们已经看到,像讲座一样,非小说类读物不起作用,因为它们缺乏一个有效的认知模型。相反,像讲座一样,它们(意外地、无形地)建立在一个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错误想法上:传授主义。当书本起作用的时候,通常是那些运用熟练的元认知来有效地参与书中的观点的读者。这种元认知对许多读者来说是不存在的,对其他读者来说则是一种负担。书本并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教科书做了更多的帮助,但它们仍然把大部分的元认知强加给读者,而且它们忽略了许多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重要想法。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使书本真正可靠地起作用呢?在这一点上,我们面前的斜坡可能感觉非常陡峭。一些早期的立足点可能是可见的——对书本的一些可能的改进,或者一个人可能制造的帮助读者的工具——但如何到达顶峰却一点也不清楚。面对这样的难题,值得一问的是:我们爬的是正确的山吗?我们为什么要爬这个特定的山?
我在前面说过,书本作为一种媒介,并没有围绕着人们如何学习的任何明确模型而建立。尽管有这样的「原罪」,但对形式的反复改进,加上支持读者的新工具,有可能使书本变得更加可靠。但也有可能我们永远无法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洞察力,因为我们被这种媒介中隐含的思维模式所束缚。
相反,我建议:我们不一定非要让书起作用。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形式。这不一定意味着放弃叙事性散文;甚至不一定意味着放弃纸张——相反,我们可以通过放弃我们对书的成见来解放我们的思维。也许一旦我们做了这一切,我们就会得到一些看起来确实很像书的东西。我们会在那个令人生畏的斜坡后面找到一条平缓的道路。或者,也许我们会在不同的地形上结束。
因此,让我们重新规划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我们如何使书本可靠地起作用」,不如说我们可以问:我们如何设计能完成非小说类读物工作的媒介,但又能真正可靠地起作用?
恐怕这是一个研究问题——可能需要几辈子的研究——而不是我在这些简短的笔记中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但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现在我将尝试分享其中的原因。
首先,重要的是要看到,媒介可以被设计,而不仅仅是被继承。更重要的是,设计体现特定理念的新媒介是可能的。发明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利用这个不直观的见解 [7],但我还是要简单回顾一下,以防不熟悉。数学证明是一种媒介;一步步的结构体现了关于形式逻辑的强大思想。Snapchat 故事是一种媒介;其短暂性体现了关于情感和身份的强大思想。万维网是一种媒介(或许是多种媒介);普遍存在的超链接体现了关于知识的关联性的强大思想。
也许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强大的想法往往是不可见的:当我们在博客文章中洒下链接时,我们一般不会想到认知问题。但是,创建网络的人是在考虑认知问题。他们设计了网络的构件,以便在这种媒介中自然的阅读和写作方式能够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强大思想。无论是否有意塑造,每一种媒介的基本材料和限制都会给它带来一种「纹理」,使它在某些方向上自然弯曲,而在其他方向上则不会。
当我抱怨书本缺乏有效的认知模型时,这种「纹理」就是驱使我的原因。这不仅仅是说有可能创造一种媒介,受认知科学中某些想法的影响。相反,我们有可能用这些观念编织出一种媒介,在这种媒介中,读者的思想和行动不可避免——也许甚至是无形地——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数学证明,作为一种媒介,不只是考虑关于逻辑的想法;我们不把关于逻辑的想法附在证明上。形式是由关于逻辑的想法构成的。
我们如何设计一种媒介,使其 "纹理" 与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相一致?这样,通过简单地参与作者在媒介中的工作——以明显的方式参与;参与这种媒介相当于书本上的「阅读第一页的所有文字,然后重复下一页,以此类推」——人们会自动做必要的事情来理解?那么,在某种深层次上,参与这种媒介时的默认行动和思维模式是与「理解所需」相同的东西?
这是个很高的要求。即使在理论层面上,也不清楚什么是理解的必要条件。事实上,这个框架太狭窄了:理解一个主题有很多条道路。但是,认知科学家和教育家已经描绘了这个空间的某些部分,他们已经提炼出一些强有力的想法,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起点。
例如, 当人们的工作记忆已经超载时,他们就很难吸收新的材料。更具体地说:如果你刚刚被介绍了一群新的术语,你可能不会从一个同时使用许多这些术语的句子中吸收多少。因此,也许「理解」某件事情所需的部分条件是,它的大部分先决条件必须不仅是熟悉的,而且是流利的,在长期记忆中编码的。
为了帮助人们将更多的内容编码到长期记忆中,我们可以借鉴认知科学中另一个强大的理念:间隔重复。通过对你所学的材料在不断扩大的时间间隔内进行重新测试,你可以廉价而可靠地将大量的信息输入长期记忆 [8]。当然,记忆只是「理解」的一小部分,但为了说明我们如何开始把理解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让我们探讨一下我们如何从这两个关于记忆的想法中编织出一个媒介。
我的合作者 迈克尔-尼尔森(Michael Nielsen)和我在《 量子国度》中做了初步尝试,这是一本关于量子计算的「书」。但阅读这本「书」并不像阅读其他任何书。解释的文字与简短的互动复习课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意在利用我们刚刚介绍的观点。阅读《量子国度》意味着先读几分钟的文字,然后快速测试你对刚读过的所有内容的记忆,然后再读几分钟,或者可能滚动回去重读某些细节,如此反复。阅读《量子国度》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周和几个月里,以扩大的间隔重复这些快速的记忆测试。如果你阅读了第一章,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参与收件箱中的记忆测试,我们预计在阅读第二章时,你的工作记忆负担将大大减少。更重要的是,交错的复习课减轻了通常强加给读者的元认知负担:它们帮助读者看到他们在哪里吸收了材料,哪里没有。
量子国度只是记忆拼图中的一块,它本身是一个更大的织锦的一部分。我们如何设计媒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在所呈现的观点之间形成丰富的联想?我们如何设计媒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与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接触?我们如何设计媒介,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与竞争性的解释抗衡?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堆积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阅读」与「理解」相同的媒介?对这样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更详细的处理超出了这些简短的笔记的范围,但我相信,对这样的问题的答案可以改变人类知识的步伐,呼应很久以前书本本身所引发的变革。
鸣谢
我要感谢 Ari Bader-Natal、 Mills Baker、 Nick Barr、 Scott Farrar、Sara LaHue、 Michael Nielsen 和 Nate Sauder 对这些观点的有益讨论。
我特别感谢迈克尔,他审阅了这些笔记的草稿,并提供了详细的反馈,除其他外,帮助我使我的主张「更血腥」(用他的话来说)。由于我们正在合作进行一项更广泛的研究计划,涉及到这里描述的许多想法,我自己的观点也深受迈克尔观点的影响。
一如既往,我对这些善意的贡献的承认不应该被理解为对这些人的认可。
引用这篇作品
在学术作品中,请将此引用为:
Andy Matuschak, “Why books don’t work”, andymatuschak.org/books, San Francisco (2019).
许可
这篇作品是在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3.0 未本地化版本许可下进行的,因此你可以为任何非商业目的重新分发或改编它(注明来源)。
历史
本说明首次发表于2019年5月11日。
[1] 遗憾的是,我的文献综述没有发现对这个问题的正式研究,所以我只能诉诸于你的直觉。
[2] 让我们把话说清楚。我知道这里有讽刺意味,用书面媒介来批判书面媒介!但是,如果我在这里描述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我就会把这些想法告诉你。但如果我在这里描述的想法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以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笔记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篇笔记仅仅是火种,如果它被它点燃的火焰完全消耗掉,我会非常高兴。
[3] Baker, L. (1989). 元认知、理解力监控和成年读者. 教育心理学评论,1(1), 3-38.
[4] 见例如Langer, J. A., & Nicolich, M. (1981). 先前的知识和它与理解的关系. 阅读行为杂志,13(4). 和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元认知技能和阅读. 阅读研究手册》,1(353),V394,
[5] 我在这里有点过度简化了。事实上,这种对材料的元处理——设计自己的问题和产生自己的反馈——是有效的认知策略。但就学习科学的理解而言,它们只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对象层面的概念和相关元认知技能的人有效。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活动似乎会减弱对材料的理解;例如,见 Kalyuga, S. (2009). 知识的阐述. 认知负荷的角度. 学习与教学, 19(5), 402-410.
[6] 例如, 智能辅导系统几十年来特别希望能承担更多的任务导向的元认知负担。
[7] 例如,参见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1962年的《增强人类智力》的经典原始资料,或 迈克尔-尼尔森2016年的《作为技术的思想》对该领域许多工作的综合。
[8] 关于这种效应的实际意义的评论,见 迈克尔-尼尔森的《增强长期记忆》 [9]。关于更多的经验证据, David Balota 及其同事的这篇评论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参考
- 遗憾的是,我的文献综述没有发现对这个问题的正式研究,所以我只能诉诸于你的直觉。 ⏎
- 让我们把话说清楚。我知道这里有讽刺意味,用书面媒介来批判书面媒介!但是,如果我在这里描述的想法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我就会把这些想法告诉你。但如果我在这里描述的想法被证明是成功的,那么以后关于这个问题的笔记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篇笔记仅仅是火种,如果它被它点燃的火焰完全消耗掉,我会非常高兴。 ⏎
- Baker, L. (1989). 元认知、理解力监控和成年读者. 教育心理学评论,1(1), 3-38. http://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BF01326548.pdf⏎
- 见例如Langer, J. A., & Nicolich, M. (1981). 先前的知识和它与理解的关系. 阅读行为杂志,13(4).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hl=en&lr=&id=46cyc9Qnx9wC&oi=fnd&pg=PA353&ots=ROKQ0QCdZ0&sig=IvM2pZWYrAkww-POn6_bXJj3fyY#v=onepage&q&f=false⏎
- 我在这里有点过度简化了。事实上,这种对材料的元处理——设计自己的问题和产生自己的反馈——是有效的认知策略。但就学习科学的理解而言,它们只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对象层面的概念和相关元认知技能的人有效。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活动似乎会减弱对材料的理解;例如,见 Kalyuga, S. (2009). 知识的阐述. 认知负荷的角度. 学习与教学, 19(5), 402-410.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959475209000176⏎
- 例如,智能辅导系统几十年来特别希望能承担更多的任务导向的元认知负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ligent_tutoring_system⏎
- 例如,参见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1962年的《增强人类智力》的经典原始资料,或迈克尔-尼尔森2016年的《作为技术的思想》对该领域许多工作的综合。 ⏎
- 关于这种效应的实际意义的评论,见迈克尔-尼尔森的《增强长期记忆》。关于更多的经验证据,David Balota 及其同事的这篇评论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
- 量子物理学家是如何使用 Anki 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1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