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记忆法

公众号:「白诗诗」

773 👍 / 102 💬

开头是一个网格制作教程,你可以选择先跳到纯文字部分进行阅读再回来看这部分的内容。

网格记忆法之网格制作教程

为了照顾多数人,因此教程写得过于详细了一点,因此请大家见谅

NO.1 把你需要背诵的内容复制粘在空白文档上。如《阿房宫赋》,设置二号字

NO.2 点“视图”、“查看网格线”,出现如图:

点击之后会我们文字页面会有网格线,变成这样:

NO.3 在菜单栏里点“文件”、“页面设置”、“页面设置”,会出现如图:

点进去会出现下面的方框:

请选择“

文字对齐字符网络

NO.4 点“绘制网格”,在“垂直间隔”选择“3”,“水平间隔”选择“4”,点“确定”,如图:

出来之后,点“字体设置”,字号选择“

三号

”,如图:

点“确定”

Ok.

就得到我们要求的文字画面,如图

每一个格子里面有一个字或者一个符号,最后-------保存下来,去把它

打印出来

记得:可以多打印一张没有字的网格纸。

上面这个过程实际已经解决了技术性难题。

如果你看到我举例了《阿房宫赋》,那就不要再来问我《琵琶行》是否可以、《滕王阁序》行不行.......要求背诵的所有名目的文本都可以适用!

实际上我希望高中老师能够看到这个方法为高中生、初中生以及有记忆需求的朋友们奉献一点儿绵薄之力,那怕产生一点儿参考价值,也足以聊慰我的心意

纯文字部分:

下面我来详细说明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果,由于2017年3月7日我初次分享这个方法的时候,采用了一种神经兮兮的表达方式-----“这个方法就是棒,我用它背书屡试不爽,一两百字的文学段落,我读顺四五遍就几乎能够背出来了,你信不信,你爱信不信.....哼”-----在这种粗暴而不谦虚表述下,导致这个目前仍使我屡试不爽的方法最终得不到读者有效理解。

(原文在这里,是在太尴尬了,如果你想了解我开始那乱七八糟的写法,可以看一看: 我所依赖的记忆方法 - 知乎专栏

实在有愧,所以这次正式写这篇文章来阐明这个记忆方法的细节实施问题,以及给它一个命名-------“网格记忆法”。

网格记忆法

我还记得那些书声朗朗的日子,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在大学图书馆,临近期末的时候,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朗读声让图书馆宛如菜市,一派繁荣景象,连厕所里也能够听见余音......

这种传统的背诵方法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好处,我不会因为要介绍一种新的方法而去贬低它,实际上,它让我曾经受益匪浅。比如可以磨练我的嗓子,如果读得太久,我的嗓子会沙哑......我很穷,嗓子沙哑了也舍不得买润喉片吃,因此我的嗓子就在忍耐中就这样受到磨练.......;

这种背诵方法还有一个好处,虽然看起来有点像坏处-------比如我经常读着读着就会陷入“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导致半天下来犯困不说,东西也只记得模模糊糊----我说这是好处,明显是在说反话。

总之,传统的记忆方法之所以低效,那就是因为它只是依靠声音、嘴部动作等等建议记忆连接,由于在朗读背诵过程中大脑有意识参与的时间密度极小,因此记忆效果不明显。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网格记忆小王子,它独辟蹊径-----通过网格建立起来的记忆考验,在第一遍阅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求全程脑意识的参与,识记敏感度细微到每一个句子里面的每一个字,因此记忆效果特别明显

我在想,如果是初次记忆的二字词语,比如——“琳琅”-----现在让你记忆,隔了几天再问你,可能你就想不起来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给你提示,像这样-----“琳X”-------那么,你就极有可能想起来了,因此,提示对记忆的作用是多么的强大啊!

以此类推四字成语-----“坚如磐石”-------可以用“坚X磐X”来提示记忆。

可能上面举例的是二字词语或者四字成语是小儿科,不需要用这种方法,那么我们来长一点的,比如一句诗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难度是不是增加了?

那——“帝x阳x苗x兮,x皇x曰x庸."------这个怎么样,难度还是降到两个字之间,无论文字如何多,最终它落到的本质还是考验两字之间的连接。因此可以说,任何本身有意义的文本都可以在这个方法的使用下,让他们的记忆难度回归到两个之间,由于与本身一个句子前后有完整的意义,因为这些被挖空的字很容易联想起来------这就是网格记忆法的精妙所在。

在具体记忆过程中,可以按照本文开头的那个方法去把要背诵的记忆内容打印出来。以前我是在印象笔记上面隔字手动变成X,发现需要花不少的时间,而且读者也反应说抠字过程过于麻烦,因此可以说上面的那个方法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

1.把你要记忆的内容,无论是诗词歌赋、文章、歌曲、台词------任何本身有意义的文本,通过本文开头介绍的方法,去打印出来。(任何本身有意的文字文本------不限于具体的形式、无论诗词歌赋.......)

2.把一张没有字的方格纸隔着字挖空,留出方形的空。

3.在具体背诵过程中,用挖空的方格纸去盖住打印出来的原文,根据显示在空格里面的文字,对照着原文轻声朗读。

4.读第二遍,如果有卡壳,在有卡壳处继续参照原文。直到能够不参照原文读顺文本。

记忆贡献大部分就在第3步,如果做得好,将大大增强记忆效果。因为我要特别强调:

在第3步的时候,你可以参照原文阅读,但是最好是在-------你实在想不起来的情况下再去看原文,于是你会有“哇,原来是这个字啊”的感觉,其实当你揭开原文的时候,那个字以及前后的记忆就已经完成了。

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艰难,我背诵《洛丽塔》这本书的某些片段,第一遍参照原文读尽量通顺,第二遍在个别地方参照原文能大大读顺,第三遍已经可以脱离原文读顺,第四遍、第五遍我可以读得很快......每多读一遍所需时间越短,实际上读了六七遍,我已经可以背出来了......

虽然我们知乎人才辈出,动不动就是扎堆过目不忘的人------呵呵------他们自然会看不起这个方法,但是如果还有人想我一般资质平平,就很容易可以诚心对比自己过往经历,发现这个记忆方法的奇妙之处。哎。

在初次的文章中,我说需要用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加起来正好是全文,那是我照顾大家的说法。实际上,在本人的背诵经历中,一个版本已经足够-----这个方法让我有勇气去尝试背诵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每背一段,再想想过去那种记忆的方式,感叹相见恨晚。

所以,在下有个不情之请,如果你真的使用这个方法,那么最好利用视频记录或者是时间记录的方式,测一测你过去那种记忆的方法,再来对比一下这种方法,不仅仅要测试短期的记忆效果,也要对比一下长期的记忆保留效果,免得你动不动就来骂我。

最后,大概还有点什么话要说:

我想了想,发现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除了在识记过程由于全程脑力参与而使得记忆力效果大大增强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外显原因,那就是------高强度链接作用

强链接作用主要是在第3步完成的,由于大脑意识高度参与的原因,导致了两个字之间的具备能高强度的链接关系。

比如-----帝x阳x苗x兮,x皇x曰x庸”------当你第一个空想不出来,那么你大脑就开动思考了------”帝什么阳呢......”,你想不出来,“难道是帝太阳?帝低阳?到底是什么?"-------于是你翻开原文一看,惊了,“原来是帝高阳!”-------你看,其实你是在用自己的集中的思考力为“帝、高、阳”建立起高强度的链接,下一次看到的时候记忆效果怎么会差?!

鸣谢

最后感谢一下,知友@ 童山 - 知乎,他说可以用若干张洞眼不同的纸来来盖住原文,在他的启发下,我把纸镂空去套字,发现在印刷品中,由于字符和符号有些在不同的文本中呈现了不同的模样,因此实用性不强。

后来在我倒垃圾的时候,普通塑料漏篮上面规规矩矩的方格又给了我启发,因此想到了方格制作的方法,就是本文开头看到的那些。因此,也要感谢漏蓝。

最后,我要感谢自己------@白诗诗------嘿嘿,不要胆怯!


专栏: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