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选择明确的关联,而不是推断的关联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 👍 / 0 💬

在建立「笔记互链」的个人知识库时(例如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1]),关联是否一定要全部手动建立? DEVONthink 这样的工具,会使用机器学习推荐「相关」的笔记;而浏览网页时,浏览历史(单个标签里的时间线也可能为其提供背景)也可以反映内容间的关联。除此之外,或许光靠搜索,也能帮助我们顺藤摸瓜查找相关概念?

像这些(自动化的)工具确实有助于构建关联,可以作为寻找互联的参考,但构建关联的工作不应该全部交给这些工具。

第一:对内容相互关系的思考,是 自主思考 [2]的一部分。这样迫使你深入体会新材料。

第二:紧密组织后的互链,信息量更高 —— 你不希望自己的笔记关联一大堆没用的内容,阅读时要在一屏幕的链接里挑拣半天(译注:跟进了百度似的)。你写的条目,应能让读者很快地看出自己要进哪些链接,而不是点进一个又退出来。这样的笔记需要你记住知识库里所有的条目到底谈了什么。

第三:你使用的术语会随着时间演变,所以基于关键词的链接长期看来不起作用。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尽管 Zettelkasten 软件或许也能给出建议,比如根据关联的文献引用,但做好交叉引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思想发展的关键部分。

在 Zettelkasten 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关键词添加到笔记上,像添加标签一样,之后在索引中就会显示出关键词。卢曼会在索引中的关键词旁边加上一条或两条(很少再多添加)笔记卡片的编号(Schmidt,2013)。

为什么要手动设置链接,而不是仅依靠检索 - Zettelkasten 方法

今天的你不可能像 6 年前那样写笔记,而且你会使用不同的术语。

每一次全文检索都会出现大量的 Zettel 笔记,所有笔记看似是平等的,而且联系方式也似乎一样,其实不然,完全不一样。所以你必须通过依靠记忆力来区分有用和无用的笔记,或者每次都要翻阅所有的笔记。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 Prefer explicit associations to inferred associations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常青笔记之间应该建立大量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6450021
  2. 自主思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8871051

专栏:常青笔记 & 知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