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考试里有学习的奥秘?!前苹果系统工程师手把手教学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15 👍 / 4 💬

感谢译者@荆慢慢2.1 为译文《 如何写出好卡片:利用间隔重复创造理解》所作的序

1. Andy 牛通

本文是《How to write good prompts using spaced repetition to create understanding》的译序。
你希望知道如何行之有效地学习吗?这篇文章会从卡片的角度出发,给你演示一个学习方法是如何构建的。
文章作者 Andy Matuschak 是卡片学习领域的左右护法之一,这篇长文是他个人研究项目中测试卡片的文章。叶峻峣(yáo)刚把翻译任务传给我的时候,我还没觉得什么。
直到发现文章质量非常高时,我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 ——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本书叫「间隔重复导论」,那本文浓缩一下,可以放在第一章。
问题在于太长了,而且 …… 唔,你指望一个臭敲代码的有什么文笔。(求别打)
这篇文章无论对新手还是老手,都大有裨益。于是我撸起袖子写了这篇序,并且决定给序里加一点盐,算是导读。时代变了,你若能多理解十个百分点,那我就满足了。
PS:盐比菜多,请谨慎阅读。

先抛开题目里的卡片不谈,Andy这篇文章是「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 最好的入门 —— 你不是想搞学习吗?那总得讲点科学对吧。

怎么做?首先看你的脑子里有什么「效应」,和学习、记忆挂钩的。再看看怎么控制这种效应。

利用心理效应去改变自己,这就叫科学。

什么叫效应?猫爱干净,狗爱骨头,这种天生的心理就叫效应。

训过狗没?你拿骨头逗它,淘气二十年的小可爱,一天就学会坐下起立,靠的就是狗子心理效应。

恐怖直立猿也一样,不过是用卡片去触发自己的效应。

这里的卡片也就是「方法」,你可以替换成别,但先想想方法是怎么构建出来的。

这很重要,你看过地球的演化,就不会迷信有神。看过方法怎么构建的,就不会寻求满足愿望的方法。而这篇文章,把这个过程演示地清清楚楚。

我们不搞迷信,卡片就一张纸,能有什么神奇的。训狗的时候,是骨头神奇,还是好好把握狗子心理?

所以我们学的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利用。

2. 要智慧,不要背囊

知道什么是科学,再反过来瞅瞅你自己的学习方法怎么来的。

「摸索」?那叫跳大神。

「科学摸索」?那叫拿科学概念跳大神。

这块你真比古代人强不了多少。

学语数外让你自信,没让你六边形自信 。

说白了,你就比他们多出一麻袋的「注意力」、「延迟满足」、「泛化」、「神经网络」…还全是营销号和B站民科送的*。

别人要问起来:你背这一袋子不沉么。

你翻个白眼,说:这叫科学。然后骄傲地一件件掏出来,一会儿摆成一字型一会儿摆成大字型 ——

这样叫科学?

不信你看看,有的人每天打卡像每天上香;

有的人组队去图书馆像组队去祭天;

注:这里郑重申明对它们并无偏见。尽管概念来自正儿八经的科研,但你经常看到的凭直觉就能理解、使用的版本,是被人断章取义的东西,只会成为你的重担。绝非科学。
说极端点,用脑袋想也知道,你跟一个小学生讲这些,他/ 她的理解和你也不会有多大差别,因此这种东西大概只是奶嘴。
实际上科研中给概念的时候(尤其是单篇论文),用起来像电脑上的黑框框。往往都有多而严格的前置条件和应用范围。而营销号把他们简单化,看起来就和 APP 那样 “用户友好” 了。但一个普及的方法论背后,是漫长时间的迭代、重构。比如一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背后是数百年的科学积累和试错。

3. 效应驱动

所以说,要讲效应。

你平时多多少少会触发一些效应,但往往都不够高效。看看卡片是怎么做的。

目前已知最高效的促记效应是「提取效应」:你越是回想什么,记得就越可能牢。

多牢?它比「多读多看」,记忆效率高个几百倍 —— 没失恋过的同学可以想一下小时候丢的玩具,看有没有记到今天的。反正我的神奇宝贝特别篇全集比我初恋的样子都记得清楚。

再看怎么利用 ——这好办,它只说要用力回想,没说要一次性去想。所以我们干脆就把文章拆开,写到卡上一张一张来,这不就方便发力了吗?

什么?你说这教的是卡 BUG ?

严肃点,我们谈的是科学。

实际上,正是因为提取效应足够高效,所以卡片这种形式才固定下来。换句话说,是「效应」决定「方法」的形式。

顺便一提,卡片对各种心理学宝藏都有良好的兼容性。比如,知识点变细,你的专注力才容易上来;一次只复习一个点,你的意志力才不被为难。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卡片还兼容其他效应。例如,你可以用它来改变行为,晾晒灵感。

这点很重要。很多新入门的卡徒想把一切都做成卡,正是因为掌握原理后太好用了,甚至是突破你天赋的唯一希望。

我把这些总结为四个字:「效应意识」。

4. 谨慎利用

人类毕竟是个连A320引擎都能用出许愿池效果的物种,比如,有的人上来就整段整段做卡 —— 这卡怕是 16G 的?

你敢写,大脑也不敢读啊。

因此效应意识的大前提,就是辨清楚,什么卡和你大脑兼容。

不问卡片多牛逼,先想用错多可惜。

你可能已经看过 Piotr Wozniak 有关制卡的经典《 二十条原则》,这很好。 Andy 对这篇一脉相承,并换了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一张卡是优质的,那它会表现出哪些属性。」

能逗狗的骨头一定是什么样的?

—— 香的,肉味。

兼容我们效应的卡有什么属性?金色 ……呸, 精准,聚焦,可控,一致…

这样还不够,知识也分不同的类型,分别要怎么达到上述原则?

这样还不够x2,新手心里会有很多顾虑:

「我一眼就知道哪张卡怎么办?」/「开放问题怎么做?」/「遇到了矛盾的材料怎么办?」

这样还不够x3,我们有很多细节问题:「要写多少卡」/「要写多长的卡」。

相信我,Andy 会把你能想到、没想到的问题都讲清楚了自己的看法。逻辑充分,启发性强。以至于看完全文后我一时半会竟找不到可以问的疑问。

为什么,因为营销号那样教你是会出 BUG 的。

还是「提取效应」为例,你每次提取答案不一致,反而会压制记忆,即「提取诱导遗忘」。Andy 会细腻地跟你分析副作用控制。

再比如「到底要写多少卡」,所有人一致地往少里写。但是你大概不知道什么叫「知识守恒律」—— 知识量是不可减少的,把载体浓缩,只会搞得你看不懂 。

你想想自己大学的自编教材,是不是都比通用版的要薄,它有更好学吗?

卡片也一样。

现在,你懂什么叫科学了吗?

还有好多到你手上一定会变形的很多东西,编辑、修改、删卡、内容分拆等。

要是你写的卡,总是直到开始复习了,才发现看不懂,又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你自己想想,如果不提这些,是不是很容易受打击。

Andy 甚至还帮你包圆了情绪:「哎,我总可觉得这张记不住」。

PS: 我觉得最有用的是有效性检验那个部分 。

自己一个人踩坑多难,所以文章长点怎么了。Andy 给你开双倍经验去学做卡,时间越长不越香吗?

卡片在国外已经渐渐成为显学,某些医学院的标配,在国内却还是每日焦虑(1/1),其中大部分都是做了没效果、乃至导致情绪内耗的缘故。

这部分内容我称之为「是药三分毒意识1」。

5. 间隔重复帮你避遗忘税

最后,本节就懒得搞营销了,因为你可以在 这里 这里看到我们翻译组组员的一点小成就,我也不必费口舌惹你个半信半疑。

「卡片学习」本名「间隔重复」(Anki就是一个典型的间隔重复系统,顺便把文风切回来)—— 对于提取效应来说,密集地重复会降低提取难度,因此要将每次重复间隔开,本节全文讨论相关原理。

先来讨论「重复」一词,任何正经的学习方法论都暗示一个基本公理:在重复上花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大聪明们有一个坏习惯:愿意浏览新的、讨厌回顾旧的。如果这样,我们可能记得住一时,几个月后大概率一点都记不住。 过去三年我大概刷了一万篇知乎,可能只有一两篇留下记忆,「学而不习」让我 99.99 % 的时间交了遗忘税,并占用大量的GC1来处理它们。这种习惯还让我下意识地贪图短平快,碰到长难文变成收藏机器。

按我个人体验,如果看一篇文章要花5分钟,我至少得花 2倍的开销去处理,以维持长久记忆。而解锁后续「理解Lv1」、「次级融会贯通」等成就,需要的时间指数增加。

比如这篇 视频(及其后续)试图用20分钟教会我怎么做喷气引擎,但看完后为了 输出这篇回答,我花的时间大概是视频时长的 36 倍。(我个人喜欢用「浏览」时间当标尺,来估算吸收知识的整体耗时)。

本质上还是因为知识守恒律 —— 短小的介质只会有损压缩大量信息。所以坦然接受「学习就应该很耗时间」的设定,会真正你放下焦虑、学地很爽。比如你不再刻意区分视频时长,因为学习《10分钟学会微积分》一般等于浪费十分钟,而 45分钟或者 90 分钟的优质课程只是在浏览阶段显大,相比整体的开销并不算什么,反而或许能把东西解释得更清楚*。

当然这肯定不绝对。另:这不代表你长时间投入在记笔记上就是应该的,但你可以围绕你自己的概念去思考一下怎么做。例如渐进学习或者andy提到的方法

如果你能愉快接受上述的设定,你会很自然地追求「缩减知识的全寿命周期开销」,而不指望有一眼万年的方法。

这时候就可以谈间隔了。我们可以推想,将一篇古文一次性读 10 次,和分十天读10 次,哪种印象更深?实际上在学习后,先间隔一段时间再重复,你会因为遗忘而必须更用力去回忆,从而爆炸式地触发提取效应。这让同样的时间总投入,记忆却更加有效。

到这里,所谓「间隔重复」就真相大白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通过可控地遗忘,专门撩你长期记忆的系统。它将知识点全寿命周期的开销明明白白地摊开,并做好安排。就像一个精明的老会计,虽然不能让天上掉钱,但可以帮你大幅避开「遗忘税」(还需付出制卡、理解等作为工资)。

长期记忆是非常贴近底层的认知基础,它能支撑起很多东西。因此间隔重复可以间接地实现很多东西,不论是理解、创造力,你所自然而然担心的,都已经有了相关正面研究。

最后总结一下:

如何利用效应好好学习?

你要对知识:

卡片化(C)、间隔(S)、重复(R)

这里是我提的,因为我觉得很有道理。

最后,文章的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感谢 Thoughts Memo 全体汉化组在翻译中不遗余力的帮助,包括 @ACRL@住在树洞里的二猪@叶峻峣@Shom@彩练空舞 等,亲切友好地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 @叶峻峣 的信任、容忍,和对本工程的组织,感谢牛逼的我(@荆慢慢2.1)再三刷文,感谢 @徐王 和一位不愿透姓名的热心老师在评阅简单提的宝贵意见和启发。

说了这么多,来看看正文吧!

如何写出好卡片:利用间隔重复创造理解

脚注

[1] 我更愿意称之为「收容意识」(概念来自《蓝白社》),因为这玩意儿有点像 SCP 基金会里的收容物。正面作用强大,但负面作用需要更好地控制。

彩蛋


专栏:间隔重复 & 注意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