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笔记是发展大胆想法的安全场所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16 👍 / 0 💬

人一旦隐约冒出了个新想法,很容易开始蠢蠢欲动,想立即写下这个想法,并将其就地完善。但是写不下来才是常事,因为有实际困难和感情障碍的因素:这个想法可能还不够坚实,不足以直接处理。空空白纸可能会让人心生畏惧;想法中的主张似乎还是比较模糊。

不如逐步孕育这个大胆想法,任其逐步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渐进地书写一些 常青笔记 [1],其中每则笔记都描述这个想法的某个侧面,其范围则是具体确凿的:只描述一个原子概念即可 (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2]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3])。

一开始甚至不需要将这个想法与任何先前思路关联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以逐步将其与其他或新或旧的概念连接起来。另见: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4]

你可以 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5],将这些碎片串联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聚沙成塔,形成更连贯的整体。(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6]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7])。

相比之下: 头脑风暴往往可以替代缺位的见解积累系统 [8]


参考文献

Ahrens, S. (2017).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

史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有本书颇富洞见,这本书描述了科研工作者和普通人得到新想法的过程,并将其称为「慢直觉」。他强调,实验空间对此不可或缺。这种空间使得各种想法可以自由交融(Johnson,2011),因而是慢直觉得以运转的先决条件。人人思路开阔的实验室便可以提供实验空间,旧巴黎里的咖啡馆也可以,在那里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能自由地讨论各种想法。我认为卡片盒同样是实验空间,因为卡片盒也能实现各种想法的自由交融,并从中孕育出新颖见解。

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之后这些观念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转化,并能成为后续努力的起点。这基本上就是汉斯·乔治·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所说的解释学循环(Gadamer,2004)。

Pirsig, R. M. (1991).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 New York: Bantam Books.

他没有预先判断新想法是否合适,也没有试图将他们有序排放,而是仅仅让它们流入脑海。因此,这些新想法有时冒得如此之快,他的记录速度甚至都跟不上了。当前问题,以及一整套形而上学的思辨,其内容丰沛之极,思想之流已然化作一场山洪。思绪片段不断向各个方向延展,因此他读得越多,需要看的东西就越多。这就像文丘里效应,无穷无尽地把各种想法吸纳过来。他发现有无数的东西要读,有无数的线索要跟......太多......太多......穷尽凡人一生也无法将其清晰梳理。他业已身陷其中。(译注:文丘里效应,高速流动的气体附近压强减少,从而产生吸附作用)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 Evergreen notes are a safe place to develop wild ideas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常青笔记 (Evergreen notes)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6319260
  2. 常青笔记应该是原子化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726986
  3. 常青笔记应面向概念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1580357
  4. 间隔重复对于逐步完善灵光一闪可能有用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5857130
  5. 在写作时创建推测性大纲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6450875
  6. 笔记应该让你吃惊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5064086
  7.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894427
  8. 头脑风暴往往可以替代缺位的见解积累系统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5560834

专栏:常青笔记 & 知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