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材料的作用在感觉上被夸大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22 👍 / 0 💬

积累浏览器标签、保存 PDF 和制作书签感觉像是进步,但我们系统地高估了这些行为的价值。 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 [1];从粗粗看过一遍的 PDF 文件中是获得不了多少理解的。

我们收集材料是因为收集材料很容易,而且可以平息焦虑,相信目前再读的东西还有机会找到。但实际上,这么做反而是弄巧成拙,因为「不想弄丢」一些次要材料,结果越积越多,让重要材料埋没其中。这种观念与 知识工作应该聚沙成塔 [2]与有所反差。

Christian Tietze 建议:

这是破解「收藏家谬论」 的第一步:意识到拥有一篇文本对于增加知识徒劳无功

相反,我们应该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3],因为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4]。为了有效引导自己(对比 笔记写作的反馈不足 [5]),对于收集的材料,应该以较短的迭代周期处理,而不任其长久堆积。


参考文献

收藏家谬论 • Zettelkasten 方法

因为「知道过某事」与「知晓某事」是不一样的。仅仅知道一件事太过肤浅,因为知道只是说明你能够确定某事是存在的,仅此而已。归根结底,这种虚假的知识阻碍了我们通往真正卓越的道路。我们只有将其他人的内容、信息、想法和思想融入我们自己的知识库,我们才算真正学到什么东西。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不会改变自己,所以仅仅是把东西归档,并不能有所进步

就像复印是自我奖励和上瘾一样,我认为,当我们把网页加入书签并把书签分类到文件夹或标签类别中时,我们也陷入了同样的虚假舒适的陷阱。给网页做书签是令人满意的,因为我们摆脱了对失去获取信息的恐惧。我在 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

这是破解「收藏家谬论」 的第一步:意识到拥有一篇文本对于增加知识徒劳无功。我们必须在文本上面下功夫。仅仅阅读文本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写笔记,以创造可持续的真正知识。

特别是当我们开始研究新事物时,Eco 建议,复制文本后立即阅读并标注重点。如果我们训练自己尽快处理复制的文本,我们就能把握自己能处理多少东西。

研究、阅读和知识吸收上,短周期优于长周期。从研究到知识吸收的每一个完整周期,我们都会对该主题了解更多。当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的决策就越明智,因此我们的研究就越有效率。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一大堆材料带回家阅读和处理,一旦我们完成了这堆材料中的一部分,其中一些材料就会变成无用的。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 Collecting material feels more useful than it usually is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理解概念需与其尽力较量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692019
  2. 知识工作应能聚沙成塔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2894427
  3. 写你所读,以求内化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6944151
  4. 常青笔记有助于积累阅读成果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623752
  5. 笔记写作的反馈不足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0488015

专栏:间隔重复 & 注意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