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计划往往会自我颠覆

学校≠教育≠技能;文凭溢价=80%信号传递+20%人力资本

30 👍 / 2 💬

一些“教育”活动的目标有其内在意义 [1],但在大多数教育环境中,主要关注的是使他人/自己学会一些东西,而这种目的一般不具有内在意义(与 赋能环境中的活动直接服务于有内在意义的目的 [2]相反)。

对学习成果的执着,本质上是对某种「效果」的追求,这种效果是由一个深层因素驱动的:该材料本质的、有意义的目的。教师却试图把内因晾在一边,直接传授效果,学生便对教师产生依赖——其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来源,也是学习目的的来源。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便由他的上级地位来界定。这往往表现为(无意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内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实现的;外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否定的 [3]。学生们感觉到了这种否定,而回应方式经常是摆脱或缩小他们的智力责任感(逃避*)。这两种行为都放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对称性,这反过来又放大了教师所传达的(有意或无意的)优越感。

深刻的理解需要强烈的个人联系(也是其结果) [4]。而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居高临下和外部依赖的关系中,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联系。通常情况下,教师/材料作者本人与材料没有这样的联系,这使得居高临下的情况更加严重(见 创制环境极大程度受作者的动机塑造 [5])。按 Per Bret 的说法:

我不认为许多设计师会真的被数到十或加法所吸引。因此,关于这些主题的材料既不是为了直接赋能,也不是为了分享爱,而是从「我知道这个概念,而你不知道这个概念,我认为你需要知道我所知道的」的立场出发编写的。这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平衡,一种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往往表现为居高临下

相关文章:


参考文献

Email with Bret Victor, 2015/03/19. Re: Toys with weight-bearing educative properties

Email with Michael Nielsen, 2019/08/23. Re: Transcending the Primer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为人赋能」这样的目标相当迷恋......但我也非常质疑这样的目标。我认为 > 99.9% 的情况下,它们最终都是一种自视甚高。我所知道的唯一能持续摆脱这种失败模式的方法,是把主要目标变成其他内心真正觉得重要的东西。

例如,如果你执行阿波罗计划,你肯定会给人们赋能。但这对登月来说是次要的。

链接至本文(已汉化)

声明

此内容发布由 Andy Matuschak 许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修改。保留所有权利。

Thoughts Memo 汉化组译制
原文: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ten subvert themselves (andymatuschak.org)

参考

  1. 一些“教育”活动的目标有其内在意义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8079785
  2. 赋能环境中的活动直接服务于有内在意义的目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2949294
  3. 内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实现的;外驱调节的学习是自我否定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7958900
  4. 深刻的理解需要强烈的个人联系(也是其结果): 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575334
  5. 创制环境极大程度受作者的动机塑造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3811042
  6. 赋能环境的重点是创造成长和行动的机会,而不是技能培养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395654
  7. 教育游戏对于创造赋能环境是注定失败的方法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0904593
  8. 教育环境通常不涉及原创思想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395362
  9. 赋能环境重在推动所赋能的事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7188240

专栏:学校教育问题